close

 

(註二)

五零年代與六零年代初期(1950-1963)
蝙蝠俠是在1950年代當漫畫銷售量低落時仍持續維持出版的少數幾個超人英雄。在超人76期(1952年六月)名為「世上最強組合」(The Mightiest Team in the World)的故事中,蝙蝠俠首次與超人搭檔合作,兩人並互相發現對方的真實身分。鑑於此故事的受歡迎程度,World's Finest Comics因此重新翻版開始連載兩位英雄人物合作的故事,取代原本該系列漫畫中蝙蝠俠與超人分別當主角的故事形式。兩位人物的搭檔組合是「在漫畫產業蕭條時期中少見的財務成功」。兩人合作的連載故事一直持續至1986該系列漫畫休刊為止。

1954年精神科醫生雷德里克·威爾塔姆 (Fredric Wertham)出版了一本名為《對純真的誘惑》(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的書籍,連帶造成大眾對漫畫產業的嚴厲審視,而蝙蝠俠漫畫正是其中之一。沃森書中的論點是孩童會模仿漫畫書中的犯罪行為,而這些漫畫書會腐化青少年的道德觀。沃森批評蝙蝠俠漫畫中存有同性戀的暗示,並認為蝙蝠俠與羅賓被描繪為愛人的關係。沃森的評論在1950年代造成了大眾的迴響,最後導致漫畫審議局(Comics Code Authority)的成立。戰後「較開朗」的蝙蝠俠基調在漫畫審議法生效後變得更加明顯。部份學者認為如蝙蝠女俠(Batwoman)與蝙蝠女孩(Batgirl)等人物的出現有部份原因是為了反駁蝙蝠俠與羅賓是同性戀者的指控,故事變得更加誇張滑稽,風格亦更趨輕鬆。

1950年後期,蝙蝠俠的故事開始轉變為科幻取向,這是為了仿效因改走科幻路線而成功的其他DC漫畫人物。如蝙蝠女俠,蝙蝠犬艾斯(Ace the Bat-Hound)以及小蝙蝠俠(Bat-Mite)等新人物陸續出現,而蝙蝠俠的冒險常與詭異的變形奇遇與奇妙的外星生物有關。1960年蝙蝠俠首次於The Brave and the Bold漫畫28期(1960年二月)中成為美國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 of America)的成員,並數次在同年的正義聯盟漫畫中出現。

(註二)

蝙蝠俠的「新面貌」與誇張滑稽風格的影響(1964-1985)
到了1964年,蝙蝠俠漫畫的銷售量已經劇烈的下滑;包柏肯恩指出「DC漫畫公司原本計畫將蝙蝠俠漫畫全面休刊」。茱歷亞書華茲被指派為蝙蝠俠漫畫的編輯並主導全面性的重整。由1964年偵探漫畫327期(1964年五月)開始,漫畫封面標示了「新面貌」,書華茲進行為將蝙蝠俠變得符合當代潮流的新改動,並將故事回歸於原本的偵探故事走向,包括重新設計蝙蝠俠的裝備,蝙蝠車(Batmobile),以及蝙蝠俠的服裝(蝙蝠俠標誌下的黃色橢圓形首次出現),書華茲採用畫家卡麥·英凡提諾(Carmine Infantino)進行此次重整更新的工程。太空生物與1950年代中如蝙蝠女俠、蝙蝠犬、小蝙蝠俠等的角色不再出現;甚至連蝙蝠俠過去的管家艾爾福都被去除而由哈莉姑媽(Aunt harriet)來取代。

《蝙蝠俠》227期(1970年十二月)。這是蝙蝠俠回歸到歌德式灰暗風格的例子,本期封面仿效的是1939年《偵探漫畫 #31》的封面。底稿由尼爾·亞當斯(Neal Adams)繪製。1966 年開始首播的蝙蝠俠電視影集對蝙蝠俠這個人物本身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該電視影集的成功連帶提升了漫畫出版業的銷售量,蝙蝠俠漫畫的發行量在當時逼近 900,000份。影集中像蝙蝠女孩(Batgirl)的角色與影集中誇張滑稽的風格被帶入了漫畫之中;影集也帶回了艾爾福。雖然影集與漫畫均成功了一段時間,但滑稽誇張的風格難以經得起考驗,該影集在1968年仍難逃被取消的命運。蝙蝠俠漫畫也連帶的再次失去人氣。茱歷亞書華茲指出「當電視影集成功時,我被要求漫畫也必須走誇張滑稽的風格;當電視劇不再受歡迎時,漫畫也理所當然的難逃同樣的命運」。

自1969年起,編劇丹尼斯歐尼爾(Dennis O'Neil)與畫家尼爾·亞當斯努力的將蝙蝠俠與1960年代電視劇中誇張滑稽風格的詮釋作明顯的切割,讓蝙蝠俠重回他原本「深夜中無情復仇者」的根源。歐尼爾表示他的理念就是「單純的將一切回歸起點。我去到DC漫畫公司的圖書館讀了一些早期的故事;我試著抓住肯恩與芬格想要塑造的風格。」歐尼爾與亞當斯首次的合作是偵探漫畫395期(1970年)名為「The Secret of Waiting Graves」的故事。歐尼爾,亞當斯,書華茲與完稿畫家迪克喬丹諾(Dick Giordano)真正的合作其實不多,而是上述幾位與其他數位1970年代中的漫畫工作者交錯合作;儘管如此,這幾位作者的作品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喬丹諾說「我們回歸到較冷酷,較黑暗的蝙蝠俠,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漫畫受歡迎的原因……即使直到今天我們仍繼續採用尼爾筆下有著飄逸長披風與修長尖耳的蝙蝠俠。」儘管歐尼爾與亞當斯的作品受到漫畫迷的歡迎,如此的好評卻無法挽救持續下跌的銷售量;蝙蝠俠漫畫由1970年到1980年不停的下滑,到1985 年跌至史上最低點。

 (註二)

黑暗騎士歸來與現代的蝙蝠俠(1986-現代)
《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第一期的封面,本系列漫畫在1980年代重新定義了蝙蝠俠這個人物。底稿由法蘭克·米勒繪製。法蘭克·米勒1986年的短篇連載漫畫《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重振了蝙蝠俠的活力。故事講述在可能發生的未來裡,已年入50的蝙蝠俠復出再披戰袍的故事。《黑暗騎士歸來》是一次商業上的成功並從此成為漫畫歷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系列故事造成了蝙蝠俠人氣的重大回升。同年中丹尼斯歐尼爾接任蝙蝠俠漫畫的編輯一職,他負責設計了在《無限地球大特寫》(Crisis on Infinite Earths)這個造成當時DC漫畫世界設定大改動的短篇系列漫畫後蝙蝠俠的基本描繪藍本。歐尼爾以自己是受僱重整蝙蝠俠這個角色為前提來擔任編輯一職的,因此試圖為蝙蝠俠各漫畫注入前所未見的新風格。此一新方向的成果之一是在蝙蝠俠404到407期連載的「第一年(Year One)」故事線,在此故事中法蘭克米勒與畫家大衛馬索伽利(David Mazzucchelli)合作為蝙蝠俠這個人物的起源作重新的設定。艾倫·摩爾(Allan Moore)與布萊恩柏蘭(Brian Bolland)搭檔的《蝙蝠俠:死亡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承續了這樣的黑暗風格,在此故事中小丑為了逼瘋高登局長,將他的女兒芭芭拉高登(Babara Gordon)雙腳弄殘,綁架了高登本人,並折磨他的精神與肉體。這些故事與其他同類型的作品主題晦暗且風格成熟,幫助提升漫畫書的形象讓漫畫不再僅是兒童的娛樂。

(註二)

 

 

1988年DC漫畫公司設立了付費電話讓讀者投票決定第二代羅賓捷森陶德(Jason Todd)的生死,讓蝙蝠俠漫畫吸引了廣泛的注意。讀者投票的結果以28票的些微差距贊成捷森死亡。次年因1989年上映的「蝙蝠俠」電影讓蝙蝠俠更受矚目;除了該片電影數百萬美元的獲利與周邊商品的營收外,近五十年來第一部全新以蝙蝠俠為主角的漫畫系列《黑暗騎士傳奇》(Legend of Dark Knight)創刊號亦賣出近一百萬冊。1993年的「騎士殞落(Knight fall)」故事中介紹了一位新的反派人物班恩(Bane),將蝙蝠俠重傷成癱瘓;名為死亡天使(Azrael)的尚保羅范雷(Jean Paul Valley)在布魯斯韋恩復建的期間受託穿上蝙蝠裝代替成為新的蝙蝠俠。編劇道格莫許(Doug Moench)與艾倫葛蘭特(Alan Grant)在「騎士殞落」時期合作,並在1990年代一同貢獻了許多蝙蝠俠的跨界(crossover)作品。1998年的「巨變 」(Cataclysm)故事線是1999年「無人地帶」(No Man's Land)故事線的開場,「無人地帶」是一個長達一年橫跨所有蝙蝠俠相關漫畫期刊的故事線,講述受地震襲擊後的高譚市的故事。在「無人地帶」故事結束後,歐尼爾卸下主編一職由包柏謝瑞克繼任。2003年,編劇捷夫洛柏(Jeph Loeb)與畫家吉姆·李(Jim Lee)合作為期12期的「靜默」(Hush)故事線;這是吉姆李近十年來首度的漫畫連載作品,此故事成為自蝙蝠俠第500期(1993年)後首次登上鑽石漫畫發行公司(Diamond Comic Distributors)銷售冠軍的蝙蝠俠漫畫。吉姆李隨後與法蘭克米勒合作推出「蝙蝠俠與羅賓」(All-Star Batman and Robin),創刊號成為2005年的漫畫銷售冠軍,且打破2003年以來漫畫業中的最高銷售量。蝙蝠俠在DC漫畫2005年的跨界大事件「身分大特寫 」(Identity Crisis)與2006年的「無限大特寫」(Infinite Crisis)中都擔任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自2006年以後,《蝙蝠俠》與《偵探漫畫》的常任作家分別為格蘭特莫瑞森(Grant Morrison)與保羅丁尼(Paul Dini)。

(註二)

蝙蝠俠之「死」
在2009年出版的蝙蝠俠單行本第681期開始連載中篇故事《蝙蝠俠 : 願汝安息)(Batman : R.I.P.),蝙蝠俠因墜機而失蹤六個月以上。

具體情節: 黑手套起初自稱是蝙蝠俠的父親托馬斯·韋恩,接連摧毀韋恩莊園和蝙蝠洞,並襲擊了蝙蝠俠。受了傷的蝙蝠俠試圖跳上直升機里。就在兩人打鬥期間,失去控制的直升機墜毀砸在了地面上,兩人墜地後去向不明,被很多人認為已死亡。然而,作者莫瑞森表示蝙蝠俠的最終命運將在《最終危機》故事中被透露,並且其中出現的蝙蝠俠確實是布魯斯·韋恩本人。鑒於此故事的時間設定靠後,這意味著韋恩確實從墜機事件中存活了下來。作者莫瑞森稱:「我所為蝙蝠俠安排的結局,是比死亡更可怕的宿命。」

在《蝙蝠俠:願汝安息》後,偵探漫畫以《最後儀式》把《願》的故事涵接到《最終大特寫》的故事線。兩冊的《最後儀式》提到其實蝙蝠俠並未在直升機墜毀時死亡,反而游泳回到了蝙蝠洞。並且被傳輸到正義聯盟在太空的總部,幫助聯盟調查奧利安(Orion)之死,繼而發展出《最終大特寫》的故事線。最後,蝙蝠俠在《最後大特寫》第六冊被德克塞德(Darkseid)的奧米加射線射殺。但是,其實奧米加射線並未殺死蝙蝠俠。在《最終大特寫》第七冊,即是並個系列的結局,雖然發現了蝙蝠俠的屍體,但卻把蝙蝠俠的意識(靈魂)送到遠古,目擊另一位偵探漫畫的人物的過世。 (註一)

(註一)轉載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D%99%E8%9D%A0%E4%BE%A0

(註二)轉載自:http://hailtothequiff.com/?p=26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